標籤:汽車關稅、車輛公會、就業危機、產業鏈、生產基地、智慧車、電動車、經濟部
關稅議題引爆產業焦慮 公會籲政府正視影響
因應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徵關稅政策,台灣內部也出現關於調整汽車關稅的激烈討論,甚至有聲音呼籲應將汽車關稅降至零。然而,經濟部擔心此舉可能造成大量失業,車輛公會更在第一時間召開緊急會議,呼籲政府正視台灣汽車產業對經濟與就業的重要性,明確反對無配套的降稅措施。
降稅無配套恐致供應鏈崩解
車輛公會指出,光是近期受關稅議題影響,汽車與零組件類股連續三日重挫,引發業界廣泛恐慌。目前台灣汽車產業鏈涉及約2,500家工廠,提供超過30萬個就業機會,一旦關稅驟降、進口車大舉進入,將導致整車廠營運困難,連帶造成供應鏈全面瓦解,衝擊不僅止於產業,也將擴及勞工家庭生計。
台灣具備全球競爭力 國產車平台不可或缺
公會強調,台灣在智慧車、AI與半導體整合等領域已展現技術優勢,有潛力在電動車三電系統、智慧座艙等新興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。這些技術的發展必須依賴國產車平台做為載體,國內市場與產業生態系的維持至關重要,若因關稅政策導致整車平台消失,恐使台灣在新賽局中失去競爭力。
汽車是工業之母 不應輕易捨棄
車輛公會提出四點訴求,強調汽車產業對國家的戰略與經濟意義:
- 台灣出口汽車與零件至美國僅佔總體出口比重極小,關稅議題應審慎評估影響,不能以汽車業為談判犧牲品。
- 整車與零件廠為命運共同體,一旦整車廠退出,供應鏈勢必崩潰。
- 台灣具備參與全球智慧車與電動車產業鏈的技術與條件,應繼續強化國內平台建設。
- 汽車業屬於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產業,涉及眾多工業上中下游產業鏈,更是軍工體系的重要支柱,不能輕言放棄。
車輛公會強調,政府應在維護整體國家利益與產業發展之間取得平衡,制訂長期穩健的關稅與產業策略,避免台灣的汽車產業面臨斷層與崩解風險。
發佈留言